蟹虾鱼生态混养技术讲座
作者: 浏览次数: 日期:2017-11-03 15:10:07
一、生态混养的理论基础
生态混养是指在主养某种品种的同时兼养其它一种或多个品种的混合养殖模式。其原理是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生物品种及数量比例,利用虾、蟹、鱼、贝及水生植物等共生原理,调整生态布局,提高池塘自身净化能力。目的是解决水环境和池塘本身的富营养化对生物造成的压力,保持生态平衡和水质稳定,从而降低发病率,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养殖设施,提高池塘综合生产力,继而提高总体经济效益。通俗地说,生态混养是基于以下几个理论基础。
⒈有效空间原理
水体是一个立体空间。就池塘而言,大多数池塘面积和深度都比较小、基本上只有水层区和水底区之分。在投放鱼种时,要根据养殖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合理搭配各种鱼种放养比例,使养殖水体中呈现:池塘如高楼层层有鱼游的生动活泼局面。目前我们在池塘中养殖的贝类,象文蛤、缢蛏、花蛤、青蛤、毛蚶等,平常都营浅埋式生活,所利用的空间仅仅是泥下部分,而主要的水体部分都处在“浪费”状态。鱼、虾等种类,则利用水体为主,很少钻入泥下,泥下部分也在浪费。此时如果在虾池中放养些贝类,或在贝类池中放养些鱼、虾,原来的环境并不破环,即密度未受影响,而且利用空间增加了不少。
⒉共轭或互利原理
鱼、虾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加之在生产过程中的残饵,沉入池底后,会产生富营养面(层),也称“淤泥”,时间一长,这些淤泥会变黑,并引起池塘底质败坏,最后导致养殖的鱼虾大面积缺氧或发病。这样的教训很多。在放养前很规范地清过塘,而且很认真,这很有必要,不然你养不了几天。但也可以肯定,任何方式的清塘决不可能彻底。你也可以通过“大进大排”改善水质,但毕竟“杯水车薪”。底质及底层水“巍然不动”。但如果此时你放养些专吃这些“油泥”的贝类或鲻梭鱼,“废物”就可以被有效利用,情况就大为改观。另外,几种鱼类混养在同一水体中,除必须投喂一定的饲料外,还可通过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例如以草鱼为主体鱼的池塘,通过投草饲养草鱼,草鱼吃剩的碎草沉积水底,成为鲤鱼和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饲料,而草鱼、鲤鱼、罗非鱼不断排出粪便于水中、也给水体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从而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浮游生物既是鲢,鳙鱼直接饵料,也是鲤鱼和罗非鱼的间接摄食对象。但浮游生物量多,水质肥沃,对喜欢瘦水的草鱼生长不利。而通过鲢,鳙鱼摄食又可有效地控制浮游生物的不断增多,这样既起到了鱼类共生互补作用、又改善了池塘生态条件,促进鱼类生长。鲫、鲤、罗非鱼鲴鱼等一方面通过摄食消除池塘中的腐败有机物质,改善池塘卫生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摄食活动,起了翻松底泥和搅动池水的作用,这有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营养盐的循环,使池水变肥转化成浮游生物,供鱼食用。要达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体中天然饵料和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的目的,就必须在同一水体中同时养殖各种食性的水产动物,使各类饵料资源都能分别为各种生活习性水产动物所利用,才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⒊优胜劣汰原理
如虾与蟹混养,理论上讲蟹会吃虾,不能混养。在现实中也是如此,但要看蟹吃的是什么虾,实际上蟹吃的只是病虾、死虾及处于脱壳期的虾,活的虾它也想吃,但吃不到。反过来说,吃掉死虾、病虾最好,省得腐烂或病原扩散。吃了些脱壳虾也无关系。你当时放苗也至少三五万吧,收获的时候也只不过六七千尾(以100斤亩产计算),不吃也死掉。那些剩下的对虾则无后顾之忧了。
⒋节本增收原理
多种水产动物生态混养在同一水面,节省水面租用成本。同时多种水产动物混养于同一水面,混养成鱼的池塘,可实行异种异龄不同规格套养,不需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池省工省本。一般情况下,即不会影响池塘的成鱼生产,而且是扩大鱼种来源,自力更生解决鱼种的一条途径。
二、生态混养的特点
1、有利于生物间互利共存
从生物学观点看,提水水面多品种混养模式,既能充分利用水体的生物循环,又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尤其是套放了一部分名贵品种后,它们吃掉蟹池中的剩渣残饵和与主养品种争食、争氧、争空间的野杂鱼、虾,提高了水面产出率。
2、有利于养殖品种生长
池塘通过种草、投螺,池水自净能力强,始终保持溶氧充足,天然生物饵料丰富,能发挥各种养殖品种快速生长的优势,可显著提高主养品种的规格和品质。
3、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池中由于通过水体生物的物质循环作用,不须大量投喂商品饲料,所投喂的少量饲料及各养殖品种的代谢排泄物,均可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作为养分而被充分利用,养殖水体自身污染程度低。
4、有利于无公害生产
由于池塘生物载量低,养殖品种生存条件好,因此病害较少,可减少因病害死亡的损失,也节约了防病治病用药的成本。同时,在不用药或很少用药情况下生产的水产品体内无药物残留,符合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产品销售价格高。
5、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
根据市场需求,采取随时捕捞和常年捕捞相结合的方式,所养的水产品都能卖到适宜的价钱,避免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起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且资金周转快。
三、蟹虾鱼生态混养的基本知识
㈠原理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是将河蟹养殖技术,水草种植技术,蟹虾混养技术,鳜鱼养殖技术,鱼白鱼养殖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鱼白鱼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轮养、套养,以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技术原理为:河蟹喜食底栖动物,特别喜欢螺蚬,也喜食水生植物;鳜鱼喜食活鱼、活虾;青虾食性为杂食性偏动物性。河蟹、青虾都摄食配合饲料,河蟹主要摄食颗粒饲料,两者从食性角度互为补充,鳜鱼白天有卧穴习性,这也减少了鳜鱼对虾蟹的攻击。因鳜鱼和河蟹都喜食青虾,青虾既可被它们捕食,另一方面也获得一部分产量。在水质要求上,河蟹、鳜鱼、青虾都喜栖息在水质清新的水域,混养时对水质要求上没有矛盾。利用冬季水产空闲季节,进行青虾养殖,开春后先将蟹种与鱼白鱼种放入暂养池饲养,待池中水草长成后(4月上旬),将蟹种转入池塘,实行蟹虾混养,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青虾轮捕出售,6月上旬在池塘中放养规格7厘米左右鳜鱼夏花,待鳜鱼规格达到15厘米左右,将鱼白鱼再移入池中,利用鳜鱼生活在水体下层、鱼白鱼生活在水体上层,同时两者规格相近混养,难以互相残杀,从而提高水体利用率。鳜鱼、鱼白鱼捕食池中野杂鱼,以低值鱼换来高价值鱼,解决了野杂鱼与河蟹争食、争溶氧的矛盾,达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一般亩产河蟹50千克、青虾30千克、优质鱼(鳜、鱼白鱼)10千克,其它鱼50-100公斤。
㈡主要品种习性
1.河蟹(中华绒毛蟹)
喜栖息在水质清净、水体丰盛的水域,是杂食性动物。河蟹有很敏感的视觉、嗅觉和触觉,一生要经过多次蜕皮或蜕壳,每蜕皮或蜕壳1次,个体和重量均有增加。河蟹是变温动物,水温-1-30℃都能生存,最适温度为25-28℃。pH值要求为7-8,水中溶氧量4毫克/升。
2.青虾(日本沼虾)
喜栖于淡水和水草丛生的缓流间、水深在1米-1.2米、溶氧丰富的水域,窒息点为1毫克/升。白天隐蔽,夜晚在池边活动、觅食。食性广,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一生中需蜕皮20余次。在非蜕皮阶段,互残和被食现象较为严重。
3.鲢鳙鱼
生活在水域上层,为以浮游生物为饵的滤食性鱼类。鲢、鳙鱼属滤食性鱼类,河蟹属杂食性,它们不会与河蟹争食,能有效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改善水质,有利于河蟹正常生长。鲢、鳙鱼投放数量和规格符合要求,当年就能达到商品鱼规格。
4.鳜鱼
属低层鱼类,喜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等较洁净的水体,栖息在水草中,摄食以野生鱼为主。实行混养,既可吃掉池塘中的野杂鱼,又可充分提高池塘经济效益。
5、翘嘴红鲌
属肉食性鱼类,喜掠食水体上层的小型鱼类,如梅鲚、银鱼、麦穗鱼、餐条鱼等,也食水生植物、昆虫、枝角类、桡足类。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驯化也可食人工配合饲料。
㈢模式优点
(1) 提供鲜活饵料
为河蟹提供—定的鲜活饵料,减少河蟹之间的残食现象。河蟹生性凶猛,塘中混养的青虾,尤其是刚脱壳的虾很容易被河蟹所食,这样既减少了饵料投喂,又可避免河蟹自相残杀,提高河蟹成活率。
(2)提高饵料利用率
青虾的摄食能力较河蟹弱,只能摄食河蟹残剩的饵料,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充当预警
青虾对一些药物的抵抗力较河蟹弱,用药防治蟹病时,用药过量首先在青虾中体现,多数情况下虾比蟹先浮头,这样能及时采取对策进行急救,避免河蟹死亡。
(4) 增加综合效益
塘中虾养殖周期短,6份月就能捕大留小上市,每亩可产虾15-20公斤,每亩增收300-500元。
四、蟹虾鱼生态混养技术要点
㈠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水深1.2米-1.8米;面积以3330-6660平方米(5-10亩)为宜,形状为长方形,长宽1∶3。池埂坚实不渗漏。池塘四周有5米以上宽的浅水滩脚。这样的池塘有利于河蟹、青虾的均匀分布。池塘还要有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的水源和灌排分开的设施,每200-3330平方米水面配备水泵1台。池底淤泥为10-20厘米厚,夏季水生植物覆盖面应达60%,为蟹、虾生态混养创造较好的隐蔽条件。
㈡池塘清整消毒
鱼池干塘后,必须进行修整、堵漏及挖去过多的淤泥。在池塘四周滩脚下,开设1条宽4米-5米、深30厘米的集鱼沟,且向出水口倾斜,便于干池时捕捉蟹、虾、鱼。
池塘清整后、放种前15天,保留池水深10厘米,每亩平方米用新鲜生石灰75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除野、消毒(原来有水生植物的池塘亩平方米用生石灰50公斤为宜)。7-10天药性消失。漂白粉清塘(方法同上),每亩平方米用漂白粉5公斤-1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5天后药性消失。清塘后10天,用筛绢网过滤,向池塘加水,使池塘水位控制在0.6米,以确保水生植物旺盛生长。新开池塘在注水后,每亩平方米施发酵粪肥(猪、鸡粪)300公斤,以培育浮游动、植物和底栖饵料生物。这是蟹、虾早期生长阶段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关键。池水透明度以40-45厘米为好。
㈢栽种水生植物及设置隐蔽物和防逃设施
1、水草的作用
养殖池塘四周的浅水区栽种1米宽的水生植物水花生或蕹菜。池塘中间的浅水区可种植伊乐藻、轮黑叶藻、苦草等沉水植物。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应占池塘面积的30%-40%,夏、秋季节水生植物覆盖占整个面积的60%。种植水草有以下好处:(1)水草能增加青虾与河蟹的栖息场所,充分立体利用水体,供虾蟹隐蔽、蜕壳和不受或减少敌害生物的残杀;(2)水草的嫩叶、根须、腐屑可供虾、蟹摄食,具有不少忽视的药理作用,可减少虾、蟹疾病的发生。促进其良好生长;(3)有利于天然饵料生物的繁衍;(4) 在高温季节水草能起到遮荫降温作用,,减轻虾、蟹对环境的应激反应;有利于虾、蟹生长;(5)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解氧;(6)吸收池塘内过多的营养成分,降低水的肥度,净化水质,保持水质清新;(7) 水草能使虾、蟹外壳呈青绿色,防止或减少“水锈虾”的产生,提高虾、蟹的品质;还能提高虾、蟹的内、外在品质;(8)消浪护坡,避免池埂坍塌。
2、水草的品种
水草在虾、蟹池中的种类不能单一,最好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漂浮植物合理分布,以适合虾、蟹多方面的需求。沉水植物有伊乐藻、苦草等;挺水植物有芦苇;漂浮植物有水花生、浮萍等。
3、种草方法
虾、蟹池中水草覆盖率要控制在总面积的2/3以内。养殖期间水草被虾、蟹吃掉要补充,过多要及时捞除。
①伊乐藻在冬春进行栽插,方法是将草截成10厘米长的茎,象插秧一样,一束一束地插入有淤泥的池中,株间距为20×20厘米左右,每亩用嫩草茎40—60公斤。
②苦草采用播种法,当水温达到18℃以上时,每亩用种50克,先将草籽在水中浸泡7天,捞起晒1天,然后再放入水中浸泡1天,取出草籽用搓衣板搓成泥状,兑水稀释后按条状泼洒于虾、蟹池中,保持水深10厘米左右,以后逐步加深池水,30天左右即可见幼苗。
③芦苇采取连根移栽,一般每亩30—50棵即可。
④水花生、浮萍可随时捞取植株移入虾、蟹池。
4、种草的注意事项
(1)选用优质草种籽,最好事先进行发芽试验。
(2)栽植水草前应将虾、蟹种围养在一角,待水草长至15厘米以上时再放开,尽量减少虾、蟹对水草的危害。
(3)虾、蟹池中不可混养草、鳊等草食性鱼类。
5、设置“茶树窝”
每亩平方米水面应设置“茶树窝”8-10个,均匀分布在池内。每个“茶树窝”直径60-80厘米,干重7.5-10公斤。
6、设置防逃设施
池埂四周内侧用硬塑板或铝合金板插入土中10-15厘米,高出池埂50厘米,每隔0.5米-1.5米用桩支撑,沿池四周设置塑料防逃网。
㈣种苗放养
⑴常规鱼种放养
所放养鱼类都必须检疫和消毒,用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洗10-20分钟。异育银鲫100尾,花鲢10尾,白鲢30尾。同时于5月-6月初放养体长2cm左右的鲫鱼夏花lkg/亩(作为鳜鱼的饵料鱼)。同时于7月初放养体长3cm左右的鲢鱼夏花1.5kg/亩(作为翘嘴红鲌的饵料鱼)。
⑵青虾投放
青虾可放养越冬虾种或是抱卵亲虾。抱卵亲虾应为大水面捕获的青虾,越冬幼虾也应为大水面捕获的野生亲虾繁殖越冬而来,以防青虾种质退化,生长缓慢,规格变小,影响养殖效益。优质幼虾标准是:规格整齐,附肢齐全,虾体晶莹透亮,活动敏捷,规格为1500只/千克。1-2月份放幼虾5-8千克,一般亩放5—10千克;4-5月份,亩放虾苗1万-3万尾;若放养抱卵虾,每亩水面可放养2千克左右。
⑶蟹种投放
应选择长江水系的纯种的中华绒螯蟹蟹种,切忌使用种质混杂的蟹种。蟹种要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无病无伤,规格为每千克150-200只,2-3月份放扣蟹;放养密度为每亩400-600只,放养时间宜在3月末,这时池内水草未长好,可在池内一角网围暂养,待20-30天水草茂盛时再撒网放出养殖。
⑷鳜鱼、鲌鱼投放
应选用翘嘴鳜,这种鳜鱼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生长迅速,个体规格较大,适合在虾蟹池塘中套养。5-6月份套养5-7厘米鳜鱼夏花,亩套养15-20尾。于6月上旬,选择规格在5厘米以上的鳜鱼夏花套养于池内,每亩20尾为宜。翘嘴红鲌于3月底放养,放养密度30尾/亩。
㈤投饵管理
为适应河蟹摄食需要,池塘每亩应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斥,它既是河蟹天然的优质活饵料,又可清除池内的残饵、是建立水域良性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3月底至4月中旬以自繁或人繁生产银鲫鱼苗,经高密度专池培育,作为5-6月份鳜鱼饲料鱼,7月份以后,以银鲫、鲢鳙夏花同步培育鱼种作鳜鱼饲料鱼,年底用家鱼鱼种和野杂鱼作鳜鱼饲料鱼。虾蟹投喂要保证给养殖对象充足、优质的饵料,满足其营养需要,提供其生长良好的基本物质条件。选用那些农村自产的农产品或平时容易采收的野生饲料,也可以自己制作配合饲料,或选用正规、名牌厂家生产的优质配合饲料,严防污染和鼠害、虫害,注意保质期,谨防氧化、霉变和变质,要求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如鲜活的野杂鱼、贝类等)。根据天气的变化和水温的升降,把握好饲料的种类、结构配比、质量与使用量,达到量足、适口、适需和营养全面,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和看天气、看季节、看生长与吃食情况、看水质变化。
虾蟹养殖一般一天投喂两次,上午8:00左右,下午5:00-6:00,投喂量占虾蟹体重的3%-10%,上午投喂30%,下午投喂70%,投喂地点与蜕壳地点分开;为了让河蟹及时足量吃到螺蛳,后期投喂的螺蛳大多用机器碾碎,可以先把螺蛳冲洗千净后煮熟再碾碎,以防变质和污染。上午以深水区为主,下午以浅水区为主,每间隔20-40厘米设一投饵区;青虾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按水温上升时适当调整,3-4月份为虾体重的2%-3%,4-5月份为虾体重的5%-8%、10-12月份为虾体重的2%-3%。适当施用肥料,补充水体无机营养盐类,提高水体生产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克服有机肥和无机肥在养殖使用过程中的水质恶化、污染环境、富营养化等不良影响。
养殖期间应采用全价颗粒饵料投喂。坚持“四看四定”的投饵原则。夏、秋季节还需适当投喂南瓜、红薯等植物性饵料;进入8、9月,要增投含蛋白质较高的饵料,以育肥河蟹。
㈥水质管理
要求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和增氧设备,水源水量充沛、水质好,使用清新、无污染的外河或湖荡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根据养殖对象的生态习性,保持其最适宜的生活生长环境,适时地调节水的温度。栽植水生植物,控制移植覆盖面积,一般在30%-50%,把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合理地进行结合,深水区宜栽种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伊乐藻等沉水植物,浅水区宜栽种稗草等挺水植物,有条件的可栽培慈姑等经济水生植物,遮阳光的植物如藕、菱不宜栽种,水花生、水浮莲等浮水植物宜少不宜多。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水的深浅(春0.8-1米,夏1.5-1.8米,冬1.2米以上),一般上午10-11时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可以投放光合细菌或EM生物制剂降解氨氮和硫化氢等,提高水体溶氧量,促进有益浮游生物成为优势种群,促进水体营养物质良性循环,防止水质污染,保持养殖水体鲜、活、嫩、爽。河蟹、青虾要求水质清新,要经常加注新水。前期每巧-20天加注新水1次,生长旺盛期,每2-3天加注新水1次,甚至每天傍晚注水1次,做到勤注少换。经常用石灰调节水域的酸碱度,以满足河蟹、青虾的生长要求。
㈦预防疾病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每15-20天每亩每米水深用10公斤生石灰调节水质。间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所用药物必须执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1、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河蟹健康生长的良好条件。河蟹的生长需要有合适水温,尽量保持水温的稳定,防止水温突变。在高温季节,尽量提高水位或换入地下水以降低池水温度在低温季节,也可通过加高水位或采用挡风措施来保温。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溶氧,除要定期换水外,还要防止水质污染,控制有机质含量增高及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必要进高温季节需加大换水量以保证池水清洁;此外,应保证蟹池有丰盛的水生植物,一方面可增另的蟹的植物性饲料,另一方面也可为蟹的攀援提供条件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在蟹胚胎孵化期及育苗期,应注意保持盐度的相对稳定,防止盐度变造成胚胎及幼体的大量死亡。还应控制池底淤泥厚度,淤泥太厚则易污染水质,孽生病原体,引发各种疾病。
2、合理用药,控制与杀灭病原体
合理的药物防治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减少或病原体,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是减少蟹病发生的一条重要措施。常用防治蟹病的药物包括:
(1)蟹体消毒药物。在苗种下池前要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消毒处理。如用“双黄精华”“中仁金碘”“醛速杀”等系列消毒制剂消毒水体。消毒用药物要根据蟹的大小、体质、气候、温度及药物的安全浓度灵活掌握,以免药物中毒。
(2)水体消毒药物。在蟹病流行季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及蟹体上的病原体。经常用的水体消毒剂:“双黄精华”“中仁金碘”“醛速杀”等系列消毒制剂消毒水体。
(3)工具消毒药物。常用的生产工具应尽量专池专用,若需公用时,为防止病原体的交叉感染,事先应用药物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常用药物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双黄精华”、“中仁金碘”、“醛速杀”等消毒制剂消毒。
(4)食场消毒药物。食场周围常会积聚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极易孽生病原菌,威胁解的健康,因此应经常性对食场进行消毒处理。食场消毒药物有:
(5)药饵。用作药饵拌饲投喂的药物有:利福平,菌克,病毒克星等。
(6)饲料消毒药物。对于鲜活动物性饲料,先用清水洗干净,再用药物浸浴消毒,杀灭其中的病原体,所用药物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中仁金碘醛速杀。
3、选择优质种苗,提高机体抗病力
挑选健康、无病、肢体健全、抱卵量在的亲蟹进行人工繁殖是提供优质苗种、提高抗病斩一个重要手段。用于繁殖的亲蟹也应先用药物进行处理,杀灭亲蟹体外可能带有的病原体。放养的蟹苗应保证无伤、残、病。
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蟹虾体质
(1)合理密养与套养
如果放养密度过大,超过水体的承载能力,水质、底质易变坏,因蟹的相对空间较少,接触机会多,病原体容易传染,发病率增加;当然若放养密度过小,水体没有充分利用,单位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合理的密度应该是既要提高单产,以要控制疾病发生,它应根据不同的养殖水平与条件制定。一般认为育苗时密度为每平方米70万只较好,培育扣蟹,土池每六方米水体可放1期蚤状幼体8-10万只,而水泥池则可放20-30万只。另外,池塘适当套养些花白鲢和少量鲤鱼、鲫鱼,可起到净化水质、减少寄生虫数量的作用。
(2)合理投饵与施肥
合理投饵不仅可增强蟹的体质及抗病力,还可防止水质变坏,减少蟹病发生。投饵过多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残饵严重败坏水质,也易引起疾病发生。而投饵过少,蟹摄食不足,生长差,体质弱,抗病力下降。合理投饵还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色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池塘中适量施肥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草的生长,为蟹提供天然饵料,常用的肥水剂有:中仁速肥宝,中仁肥水膏,益生菌团。
(3)保持蟹池的底质良好。
蟹池内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底改白+黑”“特效底爽”“粒粒活水菌”等进行水质改良。
(4)勿使蟹池水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5)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池塘水色保持清爽亮泽。
(6)水色变差时要及时处理
(7)保持池水的PH值的相对稳定。
(8)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勤巡塘,勤记录,要及时了解解的摄食、生长、蜕壳及伤病情况,了解水质的肥瘦,饵料的丰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蟹的健康生长。
㈧捕捞上市
河蟹长成(10月份)后,以笼梢或晚间捕捉方式集中起捕,少量待干池捕获后出售。青虾坚持以“百脚笼”装捕或用三角抄网在“茶树窝”下常年起捕销售的方式进行。少量成虾和虾苗待干池后起捕销售和放养。鱼类待冬季(12月或翌年1月)干塘起捕,销售。
作者:扬州市农业局 李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