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洪泽湖(之六):探究洪泽湖老渔村“老木抽新芽”的振兴辩证法
作者:卞京厦 浏览次数: 日期:2025-09-17 09:31:33
洪泽湖畔的洪祥村,曾是“一舱点灯三舱亮,祖孙三代宿一船”的典型渔村,如今却在禁捕退捕的政策浪潮中,演绎出“老木抽新芽”的转型奇迹。这个苏北小渔村的蜕变轨迹,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天平上,传统渔村如何以“破茧”之痛换“成蝶”之变?
在政策倒逼中破局,努力寻找生存空间。当禁捕退捕的号角吹响,洪祥村面临着比其他村庄更剧烈的转型阵痛:60岁以上渔民依赖养老金,40岁以下青年融入城市,而45-60岁群体则陷入“识字比识鱼少”的技能困境。这种“断代式”困境,恰是传统渔村转型的典型缩影。但洪祥村党总支没有陷入“政策性返贫”的宿命论,而是以“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的豁达,在政策缝隙中寻找生机。他们将疫情窗口期转化为发展机遇,通过盘活水运公司、组建劳务派遣公司,将传统渔业技能转化为水上服务优势。这种“技能平移”策略,既保留了渔民的水上作业经验,又开辟了河道保洁、废网清除等新业态。正如老渔民杨正金所言:“虽然认识的字不多,但咱们在船上摸爬滚打的本事,换个地方照样能派上用场。”
在生态约束下中重构,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洪祥村的转型突破,在于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发展机遇。通过成立螺蛳养殖合作社、水蚤捕捞队,他们把传统捕捞升级为生态养殖,实现“轮捕轮放”的可持续生产。1000吨年产量背后,是“人放天养”的生态智慧,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将传统养殖基地升级为高效生态渔业示范区,通过水产养殖合作社带动异地发展。周金彬牵头的螃蟹养殖合作社,400亩池塘创造200万元收入,印证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行路径。这种“带着生态基因转型”的模式,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循环,开辟了“在保护中发展”的新境界。
在乡村振兴中升维,致力锻造内生驱动力。洪祥村的蜕变,关键在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三大引擎:乡贤回归的“雁阵效应”、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胡兆军将建筑公司迁回老家,不仅解决近百人就业,更重塑了乡村产业生态;8000万元集体资产背后,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经营体系;60户乡村旅游从业者、65户电商农户的涌现,则勾勒出“渔村+互联网”的新图景。这种转型升维,本质上是对乡村价值的再发现。当传统渔村摆脱“靠水吃水”的单一路径,转而挖掘“水文化”“渔文化”的多元价值,便实现了从“生存型经济”到“发展型经济”的跃迁。正如党总支书记张军所说:“政策是帆,努力是桨,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双引擎’驱动。”
站在洪泽湖畔回望,洪祥村的转型之路给予我们深刻启示: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不是生态与发展的非此即彼,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更多“洪祥村”在政策东风中破浪前行,当“老朽之木”长出“数字枝桠”“生态年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渔村的蜕变,更是一个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铿锵步伐。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在传承中创新,在约束中突破,在破立之间书写新时代的渔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