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洪泽湖(之四)“智+”让洪泽湖更美好
作者:陈林 浏览次数: 日期:2025-09-17 09:12:24
如今,走进洪泽湖,当你徜徉在百里画廊的大堤上,或许你会贪婪于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宏阔美景;当你畅游在碧水如洗的湖面上,或许你会惊奇于生猛湖鱼怎么突然跳到你的船上;当你恰巧借宿在独具特色的渔家村落,或许你会垂涎于质朴渔民端上来的大闸蟹、小龙虾等湖鲜美味……是的,如今的洪泽湖,湖景美丽清纯、鱼儿欢快畅游、渔民安居乐业,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可是,就在五年前,那时长江“十年禁渔”尚未实施,洪泽湖依旧很美,但总感觉“差了那么一点意思”:虽然能欣赏自然风光,但时不时出现的蓝藻却影响了心情;渔民虽整天捕鱼,但总能看到他们为“无鱼可捕”而发愁;满怀信心的认为“大湖里一定能捕到大鱼”,但撒上一网,捕上来鱼不仅少而且小……的确,那时的洪泽湖,虽有盛世美颜,但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揪心记忆也常常抹之不去。
短短五年,洪泽湖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其中的缘由可能有很多,但洪泽湖渔政人化智为治、寓智于治的“智+”之道必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智+决策”,让顶层设计更科学。洪泽湖禁渔是一项既事关生态保护又关乎渔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解决好这一对看似对立的“矛盾体”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现实中,洪泽湖渔政人既向智囊“借智”,主动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政策、把脉问诊、提点迷津;又向渔民“问智”,走进湖区深入了解民情、充分掌握民意、广泛汇聚民智;还向同行“鉴智”,充分吸收国内外好的经验做法;通过不断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握外情,制定出了体现政策要求、符合具体实际、兼顾各方利益的好方案,为进一步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智+执法”,让生态保护更有力。渔业资源的持续稳定恢复引发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觊觎之心。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洪泽湖渔政人持续推进渔政信息化建设,建成了“一心两翼三眼多镜”(指挥中心全局调度+两架无人机空中巡查+三套雷达全时搜索+多台摄像镜头分布监控)的监管体系,综合打造了渔政执法的“千里眼”“报警器”“顺风耳”。在这一“护鱼利器”的保护下,与2020年禁渔前相比,洪泽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明显,采集鱼类由45种增加至59种,鱼类资源丰度增长了约217%,淡水蛏、铜鱼、小口白甲鱼等珍稀种群相继出现,同时水体透明度增加,水华爆发风险减弱,生态质量呈现出持续向好态势。
“智+服务”,让渔民生活更幸福。服务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是智慧渔业的价值所在。渔民退捕后,很多人在渔政部门的帮助下转向了比较擅长的养殖业。为落实党中央让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洪泽湖渔政人不仅帮他们“引智”,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蟹博士”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还帮他们“建智”,建设了集智能监测、气象预警、物联网平台于一体的智慧渔业系统。渔民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塘口动态,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养殖可控性。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口碑,“蒋坝螺蛳”引发“万人咸集”,“盱眙小龙虾”触动“舌尖风暴”,“洪泽湖大闸蟹”更是“横行四海”,成为了渔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金手指”“金元宝”。
好评洪泽湖,智启新时代。在“智+”的帮助下,洪泽湖渔政人做出了一大批创新有力度、治理有精度、服务有温度的特色工作。然而,那些看似“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成果,其实是经历了“踏破铁鞋”的积淀之功和沉潜之力。在追求“大美洪泽湖”的道路上,洪泽湖渔政人始终秉持“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的“大智慧”,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许,正是这个“大智慧”,才是洪泽湖渔政人能够不断用好“智+”之道,开启“好评洪泽湖”的根本奥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