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洪泽湖(之三)织密防护网 焕活一湖碧水
作者:周征波 浏览次数: 日期:2025-09-16 10:01:38
近日,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的公开巡回审判在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举行,现场渔民群众直观感受案件审理过程,强化了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知。自2020年10月10日起,洪泽湖省管水域全面实施禁渔,这一决策犹如一记重锤,敲响了洪泽湖生态保护的战鼓。这片承载着江淮儿女记忆的湖泊,在多方面的协同推进下,便开启了一场关乎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的深刻变革。
法治,是禁渔行动的坚固基石。作为我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想让湖休养生息,光靠自然恢复不够,还得靠法律管着。洪泽湖边上的村民,有空了作为旁听参加非法捕捞案件审理,这种以案说法的形式,让法律的宣传更加具有时效性和延展性。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深入贯彻落实禁捕政策,为禁渔工作打造了坚实的法律后盾,通过开展渔业普法巡讲活动,借助网、报、电、微等媒体,将渔业法律知识普及到沿湖乡镇。而在执法监管方面,大力推进“智慧大脑”建设,构建“一心两翼三眼多镜”的监管体系,办理了众多“技防指挥调度+人防依法查处”的典型案件。面对“三无”快艇非法捕捞等难点问题,深化与各级政府和多部门的执法联动,明确快艇非法捕捞入刑标准等事项,推动了大马力快艇和非法建造改装点“两个动态清零”。如今的洪泽湖,以无人机巡航、雷达视频监控为支撑,多部门执法联动,为洪泽家园构筑起了一张精密的防护网。
生态,是禁渔行动的核心目标。曾经,过度的围网养殖和捕捞让洪泽湖不堪重负。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围网养鱼、养蟹的热潮兴起,短短十几年间,仅泗洪县在洪泽湖湖面围网养殖面积就达32万亩。过度索取导致湖水质量变差,鱼类物种减少,2003-2013年,洪泽湖先后记录到68种鱼类,相比此前消失了18种。而如今洪泽湖的变化,是真真切切看得见的。由于水质显著改善,藻类和污染物的数量大幅下降,进而使得鱼类种群数量和种类也得到了恢复。消失了好多年的中国淡水蛏,又在干净的滩涂上出现了。一些以前很少见的珍稀鱼种,像圆口铜鱼和小口白甲鱼,偶尔也能在水里看到闪过的影子。生态的恢复一方面让洪泽湖的水产品重新焕发活力,如今恢复的鱼类种群规格更大、品质更优,许多产品因 “生态标签” 而身价倍增;另一方面,湖美水美的生态景观催生了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为沿湖地区培育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民生,是禁渔行动的关键课题。十年禁渔涉及沿湖数万名渔民的生计,如何让渔民在退捕后生活得到保障呢?在住房保障方面,针对渔民“水上漂”的生活困境,各地通过农房改善工程与政府奖补政策相结合,帮助渔民实现“上岸安居”。在就业创业支持上,政府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渔民实现“转型增收”。不少老渔民把在水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经验用到了岸上,琢磨出在稻田里养螃蟹的办法,这样种出来的大米好吃能卖高价,螃蟹也不愁销路。还有更多人,在政府的安排下,参与到洪泽湖的养护工作中。有的负责投放和管理吃藻的鱼苗,有的加入了护渔队,日夜巡逻防止偷捕,也有的在退渔还湿后建起的湿地公园边上开起了农家乐。身份变了,生活有了新着落,和这片水的关系也更亲近了。
禁渔,对洪泽湖来说,是让它喘口气、恢复生机。它要禁掉的,是那种只顾眼前、不管以后“捞光算数”的短视做法;它要培育的,是生态保护、百姓生活、地方发展能够相互促进的长远动力。洪泽湖的变化,其实就是江苏探索怎么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一个生动例子。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人和自然不是非得你争我抢,保护好绿水青山,同样能让日子越过越好,这是一条可以一起走下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