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织密洪泽湖禁捕管理技防网络
作者:卞京厦 浏览次数: 日期:2025-01-16 19:56:02
2024年以来,为积极有效应对渔政执法人手不足、侦查取证手段不多和执法安全保障不够等问题,江苏省洪泽湖渔政监督支队(简称“支队”)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渔政执法的新路径,创新拓展“渔政执法+无人机”协同应用方法,有机融合“智慧渔政+无人机”高效运转模式,为禁捕管理织起一张密实的技防网络。
一、实施“三大做法”,提升技防手段。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持续完善“雷达监控+信息化”实时监管体系。支队加快渔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已建成3套岸基雷达、11套岸基重载云台监控和30余个双光摄像探头的基础上,通过租赁形式增加重载云台监控数量,实现约1200平方公里水域全天候全时空实时监测监控;同时,将32436号渔政船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全国首个应用于内陆水域渔政管理的船载雷达监控系统,提升流动监控和机动补盲效果。二是转变执法思路,创新使用“渔政执法+无人机”协同应用方法。支队引入3台长续航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和专业运营团队协同渔政执法,弥补单一水面或岸线巡查的不足,补齐雷达视频监控设备视角有限的短板。通过“以机代人”完成日常执法巡查、举报线索核实、垂钓行为监控等定向任务,通过“人机结合”实现对非法捕捞活动线索的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实时定位、有效经营和精准打击。三是提升执法效能,有机融合“智慧渔政+无人机”高效运转模式。支队构建“1+333+567+N”的“智慧渔政”技防布局,由洪泽湖渔政指挥中心全局调度,3个调度分中心分区观察,3架固定翼无人机空中巡查,3套雷达光电系统全时搜索,5艘渔政船湖区流动巡航,6架多旋翼无人机灵活机动,7个保护区电子围栏智能警戒,40余台双光视频分布监控,结合渔政执法大数据分析管理平台,为禁捕管理提供全面、精准的科技支撑。
二、凸显“三大特点”,提升监管水平。一是科技加持数据赋能,实现信息化监管。通过雷达监控、无人机等设备,结合电子围栏、大数据等技术,洪泽湖禁捕管理形成“监控→预警→指挥→追踪→记录→取证→查处→分析”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执法人员提供了及时、有效、更有决策价值的信息和帮助。二是人机协同高效应用,实现精准化监管。通过无人机在渔政执法中的协同应用,以信息化应用的后台科技支撑配合强大的前端侦查手段,远程获取渔政执法第一线、第一手的视野,有效破解传统办案难题,快速摸清上下游链条和活动规律,极大地提高了抓捕收网的精确度和成功率。三是智慧渔政全面覆盖,实现立体化监管。通过技防布局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以全新的工作方式和视角开展执法监管,实现了空中、水面、岸线的立体化全面覆盖,填补了禁捕执法监管的真空和盲区,让信息技术和科技装备成为推动渔政执法创新发展的引擎。
三、取得“三大成效”,强化禁捕管理。一是禁捕管理“打非断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支队共查处各类涉渔违法案件490起、近800人,移送涉刑案件43起、120余人,打掉违法犯罪团伙20余个,2起案件被公安部(厅)列为督办案件,有效维护了禁捕管理秩序。据统计,大案要案和团伙案件95%以上均有科技手段协同应用。二是“三无”快艇综合整治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今年以来,支队通过科技加持和数据赋能,先后发现并取缔100马力以上“三无”快艇300余艘、非法建造改装点13个,推动“大马力快艇”和非法建造改装点两个“动态清零”,经验做法在全省“三无”快艇非法捕捞综合整治现场推进会作为典型示范。三是“智慧渔政”协同应用经验受到点赞推广。“智慧渔政+无人机”模式提高了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扩大了监控范围,保障了执法安全,吸引省内外众多湖泊渔业管理部门前来考察学习,获得长江办领导关注和肯定,并受到农业农村部邀请在“长江十年禁渔大讲堂”授课以全国推广经验。